欢迎访问南充市保险行业协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保险人故事

做保险史学的传播者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10 15:06:32    浏览次数:

做保险史学的传播者

                                    /赵守兵

 

“历史蕴含价值”,保险历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运用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提升从业者的人文素养,促进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呢?

近些年来,我在阅读上个世纪颜鹏飞教授的《中国保险史志》和宋国华领衔主编《中国保险史》等史料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了其他的一些保险史料,对保险历史蕴含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不遗余力的推广和传播保险历史知识。

                     写史

    1997年,我开始从事寿险营销企划工作,并订购了中国台湾地区保险行销集团出版的《保险行销》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996年,面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发行,刚刚进入大陆,单期价格150元人民币。这本杂志介绍了诸多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老牌保险公司的案例,给我打开了一扇相对全面观察和了解保险业的窗口。由于杂志性质所限,对这些公司的介绍都是片段的。一个疑问由油然而生,造成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保险业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不久从同事那里得到了一本《亿兆传奇——国泰人寿之路》,这是一本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台湾地区国泰人寿成长历程的传记书籍,使我有机会可以相对全面的了解了一家公司的成长历史。2003年,我在《深圳商报》上看到了《一本书的价值》一文,其主要观点是“著述恩泽后世,授课惠及当下”。这篇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既然台湾同胞可以出版这种图书,为何大陆难以觅到类似图书的踪影呢?这和我们保险业的主体对保险历史的认识有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大陆保险企业创办时间都十分短暂,寿命还不长有关系。友邦保险的寿命有80多年了,平安保险也有10多年了,可否将它们的发展历程记录下来,供业内参考呢?陈东升先生说“左眼看友邦,右眼看平安”,是先写友邦保险还是先写平安保险呢?在与友邦保险的朋友多次交流后,我觉得还是要先写友邦,因为这家公司的历史以及其呈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程度总是让我不断收获惊喜。

期间,正是保险业狼烟四起的时刻,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业内的诱惑很多,在外面兼职讲讲课,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到些零花钱,但是要在青灯下做一个“码字师傅”,夜夜苦熬,敲敲打打,就颇需几份定力了。2007年,当《解密友邦》、《平安保险传奇》二本书稿出炉时,我终于长长地喘了一口气。

当我拿着《解密友邦》的书稿联系出版社时,竟无一家有兴趣,所发出去的邮件,更是石沉大海;有的出版商甚至表示从未听说该公司的名字。由此可见,友邦保险当时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低。不得已,我除了反复地沟通以外,还“信誓旦旦”地以包销基数做担保。不过,出版商很快就感受到了夏天的温度,2007年初该书三个月内连印5版,登上了“当当网”畅销书的排行榜名单,《广州地铁报》亦将其列入了畅销书榜单。该书带给出版商的意外和惊喜可想而知。这两本书的出版,令同行有机会了解这两家公司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始料未及。此后,一系列和平安保险有关的图书也陆续出版了,如《平安之道》、《平安大道》等。今年,我还推出了《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一书。

    “每个人都想写一本书,但是90%的人只能在临终前写一封遗书,然后就撒手人间,离开人世了。”一位朋友如此描述写作一本书需要的艰辛和毅力。的确,成功销售一张保单的过程很辛苦,不过其中的过程总可以详尽描述。而写一本书的过程,其中的心历路程、个中滋味却难以表述,一是因为写书往往是个体劳动,这个过程是个人的体验,他人无法参与和互动;二是一本书诞生的过程周期十分漫长。三是各界对于一本书成果的评价不一。一本书出版后,许多朋友问的第一句话是我通过这本书赚了多少钱,发了多少财,语气是揶揄的,表情是复杂的,心理是怎么想的,我不清楚。我想,如果把写书的时间、心思和付出的劳动用来做保险营销,一年的收入完全可以达到寿险超级MDRT的入会标准。即便是一本所谓的畅销书带来的收益,相比较于作者付出的心血,都是微不足道的。

                       讲史

    2008年,受服务公司的委托,我开始承担分享公司文化的工作。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企业文化自然也离不开行业文化。因此在分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很自然地加入了一些行业历史的内容,未想到,行业历史的内容竟然颇受同事们的欢迎。

    其中的原因是,在保险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不要说业内主体,即使是高校,也未设“保险历史”这门课程,因此无论是新入行的“菜鸟”,还是所谓的行业“老兵”,对于保险历史都知之甚少。一个行业要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必然要了解行业历史,尤其是本民族保险业的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才有现实的认同,何况中国保险业200多年的历史波澜壮阔、激情浩荡呢?

     尽管如此,要讲好保险历史这门新课程,依然是个挑战,因为对我而言不但是要熟悉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要总结出保险历史内在的发展逻辑,发现并阐述制约今天保险业发展的症结和根源,以及行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保险业的战略转型是否成功,取决于从业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而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核心价值观,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文化转变必然要领先于战略转型。可是,如何才能尽快地扭转行业文化,转变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呢,我的回答是,只有真诚地面对历史。因为文化首先来自于历史。当下就是历史。现实改变不了历史,历史也无法改变现实,但是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多了解一下历史,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现实发展的轨迹和路径。

    屈指算来,短短五年,我已就保险历史的课程分享了100多场次。其中今年还分别应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中国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邀请做了几场讲座。同时为了引起业界对保险史学的重视,我还撰写了一系列和保险史学有关系的文章刊发在了《清华金融评论》等刊物上。

                       展史

 20134月、10月,我应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魏丽教授的邀请,分别为保险系的同学们分享了保险历史的主题讲座。对于保险业的历史传承,我和魏丽教授在探讨时,达成了一个共识,保险历史的课程有必要从学生开始普及,同时应当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向学生、业界传播。

当魏教授了解到我本人收藏保险历史文化资料时,我们决定共同发起“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展览活动。2014年年初,我们的方案得到了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先生、副秘书长张领伟先生的支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4527日,“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顺利举办。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副主席周延礼和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该次展览业得到了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尽管对于保险历史的挖掘、研究和使用还刚刚起步,但是秉承着老一代保险人的足迹,新一代的研究者正在起步。2005年开始。一些业内从业者所撰写的保险史专著陆续问世,如梁泓漪的《信念平安》、王安的《中国保险200年》、陈恳的《迷失的盛宴》和秦道夫老前辈的《我与中国保险业》等。  不过,由于业内外的研究未有有效沟通,且传播范围极有限度,因此业内对保险史学的价值难有认同。历史是一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如是说。民族保险业的历史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每每抚今追昔,我们总能收获很多很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时刻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人并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担有对社会、对民族、对祖国的责任。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史学的价值将如沉睡的宝石,必将熠熠生辉。

 

 

  

友情链接

监督单位:四川保监局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北段966号3号楼6-7楼    邮编:610042    电话:12378(信访投诉)(028)86252541(咨询)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8 南充市保险行业协会 蜀ICP备18015123号 技术支持:南充鸿达网络
您是第人访问该网站